姚欣进:剖析当前全球粮食危机
姚欣进:剖析当前全球粮食危机 时间:2025-04-05 20:17:53
禅宗神会明确提出性即自然[25]的说法,理学家程颢提出以自然为明觉[26],心学家陈献章则主张以自然为宗[27],王阳明也讲良知自然、心体自然,其后学则有自然现成说,王畿进一步提出良知即自然。
正身是对政治领导者而言,正其身比正其民更为重要。批评成为臣下的主要美德和政治实践的基本操作。
自然,问政于孔子,在多数情形之下,是执政者(如季康子或准备从政者子路)对于如何为政向孔子提出的发问,而为政即是施政,即从事治理国家人群的事务。……见贤人,明也;见而知之,智也。公孙丑曰:乐正子强乎﹖曰:否。5理性指西塞罗的理性,体现公正的普适原则,而在国家理由中,理性是从工具意义而言,意味着权衡各种保卫国家的手段的能力。网无纲,则不能以自张;丝无纪,则不能以自理。
给予臣下充分的议论国是的批评权利,虽然不能保证君主个人会接受所有批评,但保障了一种政治风气,而士大夫之间对于批评性奏札的交流也加强了士大夫的政治意识,从而发扬了政治主体性。在这个意义上,在当代政治生活中,仅仅传承古典的美德政治和政治美德是不够的,还必须发展新的政治美德。如果把道理解成实体,那么,这个命题就真有问题了,就会出现庄子提出的无穷追问的循环。
那么,庄子所说的自然,有没有目的性呢?从一定意义上说,庄子消解了老子关于自然的目的性意义,因为老子所说的自然,在很大程度上是讲生成,人的道德,也是一种生成。自然既是道的存在状态即功能,当然也是创造生命的原则。将有无、本末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,这本身就具有生命意义。庄子虽然将自然内在化为人的性情,但自然仍不是实体,而是一种存在状态,即是自在的存在状态,又是自为的存在状态,并不是完全的自发性。
道并不是无价值或非价值的存在,自然也不是无价值或非价值的状态。[10] 在庄子看来,好恶之情是人为的,不是自然的,因此能伤身。
这就是他所说的相忘乎道术[11]。[21]不知其所以然而然,谓之命。郭象所说的自然,大致上有两层意思。德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,这是人的真正的存在,所谓位乎得,就是立足于自然之性,不要有其他企求,这就是无以人灭天,无以故灭命。
正是从这个意义上,理学家特别是朱熹,又把理称之为自然之理。庄子所说的无心是无成心,只有无成心,才能显现其真心。他所说的自然完全是内在化、主体化的真性情,可实现一种境界,有一种人格独立精神。对此,庄子并非不知,而是不为,因为它会破坏纯朴的心灵。
他在注解《老子》二十五章时说:道不违自然,乃得其性。只是庄子并不提倡纯粹主观的合目的性,而是将主观与客观、目的性与自然性统一起来,通过自然表现其目的性,从根本上说,这仍然是一种自然目的论,即认为自然界本身有一种目的性,通过人的内在性情而表现出来,并通过人的意志等目的性的主体活动而得以实现。
内篇中也有同样的话,《大宗师》说:古之真人,……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终。但是,老子所说的自然,又不是纯粹的自然界,不是与人相对而立的自然界。
这也不是通常所谓自然主义所能解释的。那么,庄子则进一步将自然内在化、人性化了。老子所理解的生命,固然有生物学的意义,有形体生命的意义(如长生久视之道),但更重要的,则是道德生命、精神生命。他的自然之性既然是指人的独化自性,其中便包含了个体的主体性原则。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直接的内在关系,决不是机械的因果必然性。但正如儒家所说的天不是通常意义的天空一样,道家所说的自然,也不是通常意义的自然界,甚至不是自然主义意义的自然。
那么,自然就只能是一种存在状态或样态。所以,庄子不是要达到什么目的,而是要复其初即回复到最初的本真状态。
他所指的,就是好恶一类情感,这实际上是指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情感。老子虽然指出了善的相对性,但那是就人为的仁义之类而言的,如果就其自然之美德而言,他不仅不反对,而且是主张真、善、美合一的。
自然者,无称之言,穷极之辞也[16],只有作为本体存在的无,才能被描述为无称、穷极,具有绝对、无限和超越的意义,自然便是这样的存在。这里提出忘的问题,就是坐忘之忘,忘掉一切人为的成心和机巧,便能恢复其真性情,即自然之性。
自然内在于人而为德,而为性,就要守住它,不要轻易丧失,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就是真人、圣人。[22] 这类思想在《庄子》中也有,王充继续发展了这一点,郭象也没有改变这一点。但他所强调的,并不是道本身的绝对性或完美性,而是它的功能或作用,即它的存在状态,它表现为万物生长发育的过程,因而是不能离开万物的。[19] 郭象所说的自然,既不是使之然的天,也不是所以然的道或无,而是指自然界的现象而言的。
但这一点除了王充之外,既不是郭象思想的主要之点,也不是理学思想的主要之点,从性的意义上说,所谓自然,是内在的,是指独化自性而言的。自从庄子将自然内在化、人性化之后,以自然说明人性,已成为道家(包括后来的道教,特别是重玄派与性命双修的全真道)哲学的一个重耍内容。
老子所说的道,是一个存在范畴,也是本体范畴,简称之为本体存在或存在本体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* 原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4辑,三联书店1998年7月版,第20‒32页。
他的有无、本末之论,就是如此。王充所说的自然,具有机械论的特点,与人生目的没有关系。
从这里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,自然虽然不是上帝那样的意志和目的,却具有自己本身的合目的性,即自然目的性,或无目的的目的性,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[3],并不是说,人要认识自然界的客观必然性或因果规律,以便主宰世界,而是效法或遵循道的存在状态,即自然法则,做自己应常做的事情,包括完成自己的生命。玄学中只有郭象对自然进行了现象学的解释,从而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本体论。既然在道之外没有更高的实体存在,那么,自然就应是道的存在状态。但庄子所说的自由,既不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之意志自由,也不是存在主义者萨特所说的选择自由,而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或解放,与天地万物之道合而为一,与万物平等相处,没有物我、内外、主客之分别,而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个性,不行仁义而仁义在其中,各得其所,各适其性。
这样的自然,又称为天,凡所谓天,皆明不为而自然。离了万物,所谓自然就难以理解了。
从一定意义上说,老子所说的自然,是指自然界,他描述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时,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老子提出道法自然,似乎是使自然居于道之上,道不再是最高范畴。
因此,所谓生成论与本体论,是不能分开的。正因为道不是实体而是存在范畴,以其功能、作用和过程显现其存在,因此,道法自然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说明。